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历史学院学术讲座:从进化论视角探讨农业起源(首师史学论坛•交叉学科“科技考古”系列)

时间:2022年11月3日(周四)14:00—16:00

地点:腾讯会议359-787-748

主讲人: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钱益汇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办单位:历史学院

主讲人简介: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做博士后。1999年回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持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等科研专项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

主讲内容简介: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首次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稳定的食物来源,定居的生活方式,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农业起源和动植物驯化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式以及假设。文化进化论认为农业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主动的发明创造,文化生态学则认为农业的起源是人类迫于外部压力做出的生存方式改变,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面对生态平衡破坏被动的应对举措。生物进化论认为农业的起源是人类对动植物自身进化的无意识选择,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驯化是动植物在人类行为影响下的特殊的进化过程。基于生物进化论原理,驯化就是进化。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连续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被驯化的动植物种群不论在形态特征上还是在基因特性上都仍表现为野生性状。既然农业起源的初始阶段不能表现在动植物的生物特性上,我们应该从人类行为着手寻找考古证据,即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能够反映人类的耕种行为(野生植物的耕种)和管理行为(野生动物的管理)的考古证据。

讲座由我校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主持,听讲时请实名登录并备注所属单位信息。

分享

顶部